低温RNP
RNP进近有好几种,包括LPV、LNAV/VNAV、LNAV、RNP AR等,除了LPV外,都使用气压高度飞剖面,都受气温影响。既然受温度影响,RNP进近要不要进行低温修正呢?
在RNP APCH的航图上,一般有类似于这样的一段话:“无温度补偿的航空器,运行温度范围为-30°C至50°C(Baro-VNAV)”,而其他非精密进近航图上则没有温度限制的描述,这又是为什么?
就着这个案例(某中海拔机场),我们先看一下PAPI灯,有条件的可以模拟机上看。(本文不讨论温度补偿功能,有此功能的请自行看手册)
在ILS下滑道上,或者多数VNAV下滑线上,你看到的PAPI灯 ↓:
-30°C,在VNAV下滑线上,你看到的PAPI灯 ↓:
+50°C,在VNAV下滑线上,你看到的PAPI灯 ↓:
难道AP飞的不好?不是。大家知道,Baro-VNAV是基于气压高度表来计算下滑轨迹的,那一定会受温度影响,温度高则下滑线高,温度低则下滑线低;而PAPI灯光则会按角度指示,只有在2.84°-3.16°之间才会显示两红两白,所以出现了上面的情况。PAPI角度如下图酱紫(见MH5001):
再看下来自AC-97-05(DOC8168V2克隆版)的内容:
—实效VPA 在最高的盛行温度时应该保持在等于或小于3.5°;
这段话的意思是,公布的下滑角是3°,由于温度不同,实际飞出来的不一定是3°,低温的时候是小于3°的,但最低是2.5°。这个2.5°对应的温度,就是图上标注的温度下限。高温上限则对应3.5°。
所以,这个案例中,50°C对应的是3.5°,-30°C对应的是2.5°。
4.2.1.2 VPA 低于2.5°的程序不应该公布。公布VPA 高于3.5°的程序是非标准程序。它应该受限于航行研究并需得到主管当局的特殊批准。
这句话是说,不存在2.5°以下的下滑程序;3.5度以上的下滑程序,则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设备,并需要另行批准。
例如:3.5度以上的下滑程序,且短跑道,要在接地带最后一个大白块末端安装一对亮瞎双眼的小白灯,这个称为简易接地带灯,目的是帮助飞行员确定是否要开始复飞。这个程序需要专门训练。(见MH5001)
(某些新机场不明所以的安装了这个灯,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外来车辆!)
所以,“无温度补偿的航空器,运行温度范围为-30°C至50°C(Baro-VNAV)”的意思是:
1、在这个温度区间,可以正常飞LNAV/VNAV程序,并不需要低温修正。
2、低于这个温度区间的(很罕见),已不可能设计VNAV程序,只允许LNAV程序,并且需要进行低温修正。
3、高于这个区间的,则需要特殊程序。
4、其他非精密进近程序没有VNAV,自然也就不需要标温度限制。
低海拔机场,温度范围的上限高于人间温度,因此通常不标注高温,只标注低温限制,所以有人误以为这是机场低温限制值;高海拔机场,温度范围的下限低于人间温度,可能只标注高温,不标注低温限制;中海拔机场则可能二者都标注。
LNAV的低温修正,和其他非精密进近是一样的,请翻阅:
简单一句话,不进灰区不用修。
题外话
既然聊到了非精密进近的下滑剖面,顺便提一嘴,为什么国外的NPA的能见度标准和国内标准不一样?同样的MDA,国外的VIS要求就比国内短一截?
那是因为,国内普遍对飞行员的期望较高,达到尊神的级别,所以要求把NPA飞成这样:
而国外对飞行员的要求很普通,NPA飞在包线内就OK(实际很平缓,按真实角度画图就没这视觉效果了):
结果,他们按3.5°算VIS,我们按3°算VIS。
共有 0 条评论